
YMG全媒體記者 逄苗 通訊員 房欣第 攝影報道
仲夏時節,芝罘灣畔,陣陣海風吹拂而來的,不僅有涼爽,還有熱鬧的施工氛圍:兩萬噸泰山吊巍然屹立,油氣生產平臺在場地中忙碌的建造,一艘海上風電安裝船即將試航……這些“鋼鐵巨物”不僅承載著開發深海能源的使命,更是煙臺海洋工程產業鏈協同奮進的結晶。從圖紙到深海,中集來福士以鏈式思維重構產業生態,將煙臺海工的烙印深刻于全球高端版圖,彰顯著向海圖強的鏗鏘步伐。
沒有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產業鏈就是無根之木。煙臺中集來福士深諳此理。作為煙臺海洋工程產業鏈鏈主企業,同時也是國家工信部重點支持的五大海洋工程裝備龍頭企業之一,煙臺中集來福士充分發揮鏈主企業優勢,圍繞煙臺乃至山東整個海洋工程產業鏈積極開展建設,同時帶動了相關配套企業更好發展。
今年年初,由中集來福士為華夏金租建造的“華夏鴻鵠01”自升自航式風電安裝船在煙臺交付,其國產核心設備應用率高達95%,一大批配套企業隨之壯大,實現了技術能級與市場地位的同步躍升。目前中集來福士六條產業鏈在近10年中不斷拓展。“我們分門別類地開展產業鏈建設,包括海工領域、漁業領域、清潔能源領域等。”中集來福士相關負責人介紹。特別是在漁業領域,他們積極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發展。聯合當地漁民、海產品銷售企業以及科研機構等,共同構建了完整的海洋牧場產業鏈。通過統一提供魚苗、飼料、養殖技術和銷售渠道等服務,不僅幫助漁民實現了增收致富,還促進了整個產業鏈的緊密合作和共贏發展。此外,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開展海洋漁業資源保護、生態修復等方面的研究,為海洋牧場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浩瀚海洋蘊藏無限機遇。如何搶抓機遇,逐夢未來?煙臺中集來福士給出的答案是創新。
站在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向海遠眺,有一個看起來像漂浮小島的裝備,就是半潛式海上光伏發電平臺,它超過了4個籃球場大小,每小時最多發電400度。這是我國首個海上浮式光伏實證基地。自此,海上光伏產業有了“試驗場”。將發展的目光投向海上光伏領域,是煙臺中集來福士激發海洋工程產業鏈創新活力的勇敢嘗試。事實證明,這一創新舉措正為煙臺中集來福士帶來更多收獲。中集來福士開發的“海洋綠色能源綜合應用場景”,為海洋綠色能源多元化開發提供了無限可能。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如今,出自中集來福士之手的海工產品,已成功走向北美、南美、巴西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得到國際主流市場的高度認可,這離不開中集來福士精心謀劃經略海洋這篇大文章。從全球最新一代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藍鯨系列”,到亞洲最大的滾裝運輸船,一個又一個“大國重器”的誕生,讓中集來福士不斷亮相于世界舞臺。從全球最大深水養殖工船“JOSTEINALBERT”,到海洋牧場綜合體“耕海1號”在萊山區漁人碼頭海區營業,中集來福士不斷加快創新步伐,推動“油轉漁”“油轉游”進程。
獨行快,眾行遠。近年來,中集來福士以開放姿態搭建平臺,成為聚合海工力量的磁石。去年,在山東省政府大力推動下,匯聚全省海工頂尖力量的山東省大海工裝備產業聯盟正式成立。中集來福士憑借其領先的研發實力、豐富的工程經驗和強大的產業鏈整合能力,被推選為首屆聯盟理事長單位。這不僅是榮譽,更是沉甸甸的責任。聯盟的成立,標志著山東海工產業進入了一個以制度性協同、系統性創新、集群式發展為特征的新階段。
當海風再次拂過中集來福士建造基地中林立的鋼鐵臂膀,這里孕育的不僅是駛向深海的國之重器,更是煙臺制造向產業鏈高端堅定攀升的縮影。從單一制造到全鏈協同,從技術跟跑到標準輸出,中集來福士的實踐印證了一條真理:產業鏈的深度與韌性,決定了品牌的高度與遠度。在海洋強國戰略的指引下,中集來福士正以鏈聚能,向海而興,持續書寫著新時代的藍色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