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9月16日訊(通訊員 董士杰) 近日,民政部《鄉鎮論壇》雜志副主編李嵐一行四人,對煙臺市芝罘區社區治理創新、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建設工作進行了調研、采訪。調研組一行走訪了白石街道新海陽社區和奇山街道塔山社區,通過座談、走訪,《鄉鎮論壇》雜志社對我區在推進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過程中貢獻了優秀社區治理案例、對“民需項目服務法”進行了有價值的探索給予充分肯定。
新海陽社區
堅持黨建先行,以區域化黨建為統籌,以網格化管理“直擊”社區管理、服務、環境等“痛點”難題,打造適合社區實際的“民需工作法”。
盤活區域化黨建格局,做精做強黨建品牌。以“睦鄰家家親·和美新海陽”為社區治理理念,植根于“鄰里相親、守望相助”的深厚文化土壤,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社區基礎作用和社會力量協同作用。
夯實社區黨組織建設,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實施錯時工作法,組織全員參加“社區大講堂”,全面熟悉各類業務辦理,著力構建“一人多崗、一專多能”的全科社區工作者隊伍,實現社區工作“一窗受理、全科服務”。
探索“民需工作法”,實現網格化融合服務。利用現有管理體系和信息服務平臺,建立“精準發現——分類匯總——統籌設計——聯動實施——雙向評估”五步閉環民需項目服務體系,打造“1+6+N”的模式。截至目前,累計召集民需座談會10次,走訪居民2000多戶,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居民需求160余條。
發揮專業社工、義工作用,彌補民需服務短板。社區秉持“專業人干專業事”的原則,先后引進揚帆助學、眾信社工、益善社工等專業社工機構,舉辦了“紅色好少年”公益夏令營、“女童保護”專題講座等活動。
搭建居民自治平臺,提升“主人翁”意識。通過開展“陽光17議”民情議事會,推進民情議事協商機制,鼓勵社區群眾自發通過樓院議事會等形式,使問題在網格內得到有效解決。
塔山社區
探索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五微”工作法,打造“枝葉關情、紅色塔山”黨建品牌,以精致治理模式,激發老舊小區的新活力,使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聚合“微力量”。塔山社區不斷探索“紅領書記” “睦鄰黨建”“網格責任田”“一長五員”等機制,實行“3633”工作機制,根據黨員年齡段、身份職業等特點進行分類。
優化“微治理”。將8個大網格,細分為54個小網格,建立四級網格架構,依托“隨手拍”微信群,引導居民主動發現問題,經街道、社區兩級及時解決問題,難點問題反饋至區級“E呼應”平臺統籌解決。
推動“微營造”。規劃“135”陣地建設布局,結合老舊社區的地域特點,建設1個紅色小院、3條主題的文化街和5個特色口袋小廣場。優化“枝葉關情365”物業水平,建立“紅心物業”聯席會議,著力破解老舊小區物業管理中事關群眾切實利益的難事。
創新“微服務”。每月開展“17便民”公益大集,為社區居民提供免費理發、修鞋、修理小家電、法律咨詢、健康義診等服務。與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對接,篩選出物美價廉的食品,通過社區認證的“紅心商超”為居民提供食材。
盤活“微榜樣”。注重榜樣選樹,通過開展“黨員示范崗”“紅色光源”等活動,深挖優秀黨員和群眾領袖。開展“最美”系列活動,傳遞群眾身邊的真善美,努力營造從善如流、見賢思齊的良好社區風尚。
下步,芝罘區將加大實驗成果總結提煉力度,爭取提煉出一批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的成果,形成在全國叫得響、可復制、可推廣的實驗經驗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