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小口袋”“小水塘”看城市“內涵式發展”
城市如生命體,一個個“口袋公園”就是一個個生機盎然的“綠星”,一個個“小水塘”就是一個個靈動有神的“明眸”。生活在一個群星璀璨的“會呼吸”的城市里,處處是詩意的美好。
推窗見綠,轉角遇美,方寸之間,心曠神怡。2024年底,煙臺市萊山區虎山南路游園、萬光府前游園、紅旗東路游園等7個口袋公園猶如7朵璀璨的“金花”扮靚“國際花園城市”。今年,廣電大廈南水塘、青年公園水塘等水體空間也華麗轉身為精致的“家門口”公園。7月底前,芝罘區世嘉嶺秀東水塘、萊山區望海園水塘等6處改造提升工程將全部開工建設。
“小水塘”“小口袋”不只是完成“顏值變身”,也實現了內涵式更新。例如,“口袋公園”不僅是兒童樂園,還是全齡休閑天地,更有AI智能加持,有AI機器人、AI活力競技釣魚、AI趣味能量劃船機、AI體質檢測。在紅旗東路游園設置“福祿壽喜財”景觀墻,在峰山怡景游園中布置特色文化雕塑等,通過一系列景觀小品再現膠東人文歷史變遷,讓廣大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有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此時此刻,一個詞語涌現心頭:喚醒“沉睡資源”。在土地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尤其是一些特大城市,有效喚醒“沉睡資源”,不僅可以縫合城市生態“裂縫”,讓曾經的“邊角料”“城市疤痕”等實現“微更新”,并裝滿實實在在的“微幸福”,也能優化城市資源配置,促進相關產業升級,帶動城市周邊經濟文化發展,助力提高城市整體效能。
讓越來越多的“小口袋”“小水塘”發揮“大作用”,更好激活“城市有機體”,“因地制宜”是關鍵。作為百年工業城市,煙臺積淀了深厚的工業文化底蘊。煙臺啤酒廠、北極星鐘表、雙一制鞋廠、三環鎖廠、原亞東標準件廠等老建筑、老廠房、老廠區實行舊空間煥新,吸引新產業入駐。作為中心城區稀缺的“山水交融”生態資源,位于萊山區的鳳凰湖本應是一片秀美之地,卻曾因周邊“臟亂差”成為“城市傷疤”。如今的鳳凰湖,崛起了一座集兒童娛樂、活力運動、老年休閑、全齡運動服務等于一體的綜合城市公園,日均流量超一萬人,吸引多場國際賽事落地……一個個“沉睡資源”如雨后春筍般醒來,讓廣大群眾對城市的發展脈絡有了更深刻的記憶,讓鄉愁真正有處寄放和抒發。
更難得的是,煙臺不但喚醒了物理世界的“沉睡資源”,還不斷喚醒數字世界的“沉睡資源”——數據。例如,煙臺聚焦“民事無憂·樂享煙臺”,扎實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深化24個“一件事”應用場景,國家及省定“一件事”能辦率達到100%。聚焦“政事高效· 親清煙臺”,打造智慧集成的現代政務綜合體,推進線下辦事“只進一門”、線上辦事“一網通辦”,讓群眾和企業辦事更便利……這是數字經濟賦能城市生長力最鮮活的現實明證、最生動的實踐寫照,也是煙臺接續奮斗最鮮亮的“底色”與最飽滿的“底氣”。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日前在北京舉行,會議強調未來要“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深刻把握城市內涵式發展的戰略取向,更有針對性地提升城市發展質量”。我們期待新發展理念在山海之城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讓“仙境海岸·品重煙臺”這個“生命體”更加智慧、健康,讓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豐盈、美好。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在這條路上,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深刻把握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定位,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者:鄔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