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偽國學”這波“文化霧霾”
當指尖滑動屏幕,看到“國學大師”在直播間指點迷津、售賣轉運法器;當短視頻將《論語》拆解為“致富秘籍”;當五花八門的網絡課程將儒家經典包裝成“職場晉升指南”……在看似傳統文化熱潮奔涌的當下,一股披著國學外衣的“偽國學”濁流正借助直播、短視頻平臺潛滋暗長,形成一片遮擋真知的“文化霧霾”,亟需我們以理性之刃刺破迷障。
這“霧霾”為何能迅速彌漫?利益驅動的“生意經”無疑是最直接的燃料,某些投機者敏銳嗅到“國學熱”中的商機,精心炮制內容,將風水迷信披上“國學”華服,把經典智慧扭曲為斂財工具。于是,直播間的“大師”利用所謂“情感交流”、“國學文化”話術,誘騙特定群體非理性消費,已然淪為多地公安機關通報的詐騙案件源頭。
更令人憂心的是,平臺算法竟在無意間成為“擴音器”,系統依靠捕捉關鍵詞、用戶駐足時長等數據,精準標記“易感人群”,形成專屬“推送名單”。“大師”們只需制造懸念、煽動焦慮,便能獲得貌似亮眼的數據表現,進而贏得算法青睞,如此便形成了惡性循環的傳播漩渦。
這波霧霾遮蔽真知,毒害尤烈。一方面讓真正的國學精髓遭到褻瀆,將《孟子》的浩然之氣簡化為“職場厚黑學”,把《莊子》的逍遙之境曲解為“佛系生存指南”,讓四書五經不再需通篇涵詠,而是被編排成了快餐式的娛樂段子。另一方面讓大眾認知被嚴重誤導,國學經典的傳承性被破壞,一些機構甚至投機取巧,將封建糟粕裹挾而上,向受眾灌輸錯誤價值觀。
要想戳破這波“文化霧霾”,首先平臺責任須壓得實之又實,算法不可唯流量馬首是瞻,應該優化推薦機制,提升優質國學內容權重。對打著“國學大師”旗號宣揚風水迷信乃至涉嫌詐騙的賬號和內容,必須強化實時審核并果斷打擊、封禁。
其次,監管之網需借助科技之力織密織牢。可以運用大數據分析,深度挖掘傳播異常模式;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精準識別文本中的關鍵詞與潛在違規語義,唯有依靠技術手段輔助監管,才能提升針對海量碎片化信息的審查效率與精準度。
最后,全社會協同發力至關重要。政府強力執法不可或缺,專家學者更要主動發聲引導輿論,廣大網民亦需提升媒介素養,自覺抵制“偽國學”的誘惑與侵蝕。只有構建起政府、企業、媒體、網民共同參與的“協同治理”格局,方能匯聚強大合力。
凈化網絡空間,捍衛國學真義,絕非一日之功。當經典不再被喧囂流量裹挾,當文化傳承掙脫急功近利的枷鎖,中華智慧的本真光芒方能穿透“偽國學”的層層迷霧,重新照亮人心。讓我們共同期待,真正的國學清流能滌蕩網絡直播的浮沫,讓經典之光堂堂正正照亮大眾求知之路。(作者:張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