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7月24日訊(通訊員 劉佳)7月19日,深夜十點的村里集鎮小柱村,61歲的邱阿姨捂著胸口倒在家中,家屬帶著哭腔撥通鄉醫于向葵的電話時,一場與死神的賽跑已悄然開啟。而這場較量能以“患者轉危為安”收尾,既離不開基層醫者的沉著擔當,更藏著一張“網”的硬核力量——煙臺市蓬萊區傾力打造的“心電一張網”,正以科技作線、協作為結,為城鄉百姓織就全天候的生命防護盾。

從鄉村到手術室:30分鐘的生死速遞
“胸口疼得厲害,喘不上氣!”電話那頭的哭腔剛落,于向葵立刻警覺——多年行醫經驗和反復培訓的急救知識讓她瞬間判斷:“可能是心梗!別搬動,讓她平躺!”抓起“速效救心丸”和接入“心電一張網”的心電圖機,她快步沖向患者家。
進門時,邱阿姨臉色慘白、呼吸急促,手死死按著胸口。于向葵迅速疏散家屬,扶患者平躺的同時,熟練貼上電極片。沒有多余等待,心電圖波形已通過網絡“飛”向煙臺市蓬萊人民醫院心電診斷中心。以往基層“看不清病情、等不起診斷”的困境,在這套系統里成了過去時——值班醫師孫劍秒判“急性心肌梗死”,指令同步傳回:“立即用藥,啟動轉診!”

這只是開始。于向葵按規范喂服速效救心丸,持續監測血壓心率;等待救護車時,動態心電數據和處置情況通過“一張網”實時上傳,讓醫院提前規劃手術方案;救護車抵達后,她交接的每一個細節——從胸痛時長到用藥劑量,都精準清晰。而此時的蓬萊人民醫院,綠色通道已開啟,心內介入團隊拿著提前獲取的心電圖數據等候,冠脈造影、支架植入一氣呵成。從鄉醫接診到血管開通,這場救援全程卡在黃金救治窗內,邱阿姨最終轉危為安。
這樣的“生死時速”并非偶然。在蓬萊,“心電一張網”已經讓無數急重癥患者受益:數據實時傳輸打破了“城鄉距離”,雙向溝通實現了“零時差”響應,基層處置與上級救治無縫銜接,這正是技術賦能下急救效率的跨越式提升。
從應急到常態:一張網的守護底氣
單場救援的成功,背后是一套體系的成熟。“心電一張網”能成為生命盾牌,源于三重支撐的緊密結合。規范處置是基層救援的“基本功”,鄉醫于向葵的沉著并非偶然,這來自村里集中心衛生院日復一日的急救培訓。從心梗識別到用藥規范,從數據上傳到病情交接,每一步都經過反復演練,讓基層真正成為急救的“第一戰場”而非“薄弱環節”。技術支撐則像“千里眼”,182臺心電圖機如同“健康哨兵”扎根蓬萊各個基層點位,讓“心電一張網”實現城鄉覆蓋無死角。村民不用奔波趕路,在家門口的衛生室就能完成檢查,心電圖數據通過網絡瞬間傳至上級醫院,這看似簡單的“家門口檢查、云端秒診斷”,背后正是醫療資源下沉的扎實實踐。而體系聯動形成的“一盤棋”格局同樣關鍵,以蓬萊人民醫院為核心,基層衛生室、120急救、胸痛中心緊密銜接成閉環。從遠程指導到綠色通道,從術前準備到術后監護,每個環節都有人響應、有機制保障,這種“上下聯動、快速響應”的模式,讓“救命”不再依賴運氣。
從安心到希望:百姓身邊的健康答案
“以前總擔心村里看病不及時,現在做完心電圖,蓬萊人民醫院的專家馬上就能幫咱把關,這‘網’真救命啊!”于向葵的感慨,說出了蓬萊百姓的心聲。對偏遠鄉村居民而言,“心電一張網”從來不是冰冷的設備或抽象的概念——它是深夜胸痛時,家門口就能獲得的規范處置;是病情復雜時,上級醫院“遠程把脈”的及時響應;是轉診路上,早已為你開啟的綠色通道。這份安全感,正是“心電一張網”最實在的價值。

作為蓬萊區入選全省首批縣域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項目的重要內容,“心電一張網”經過近1年建設,交出了亮眼答卷:5323次免費診斷讓村民在家門口享受到專業診療,50條被成功挽回的生命印證著急救效率——這些實踐,讓“專業救治無差別觸達城鄉”從承諾真正變成了百姓可感的現實。正如蓬萊區衛生健康局有關負責人所說:“技術的核心是回歸生命。我們要讓每一顆心臟的異常波動都被‘聽見’、被回應。”
如今在蓬萊,“心電一張網”正穿透山鄉角落,用效率縮短生死距離,用規范降低救治風險,用體系化守護消除城鄉醫療壁壘。這張網里,既有科技的力量,更有對生命的敬畏——它裝著百姓的安心,也托舉著每個家庭的希望,成為每一次心跳最堅實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