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網記者 高楊 濟寧報道
孔子如月,是世界文明的光華。這一輪春秋月,朗照千年,光被四表。
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7月10日在濟寧曲阜尼山落下帷幕。各國學者嘉賓穿越地理與文化的邊界,齊聚儒家文化源頭,展開了一場場的文明對話,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碰撞。
尼山發出的思想之聲,已然化作人類文明進步的共同回響。
探索文明“和合共生”之道
在這場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明間關系與全球現代化”為主題的思想盛會上,來自70多個國家的500余位中外學者和嘉賓,共同探討不同文明和諧共處的“和合共生”之道。
論壇發布的《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共識》(以下簡稱《共識》)開宗明義:“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這句源自儒家經典的表述,成為處理當代文明關系的哲學基礎。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社會邁向全球現代化的歷程充滿艱辛。”《共識》指出,應對共同挑戰需要不同國家對文明間關系進行深入思考。面對全球性挑戰,人類應深入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做文明和合共生的有力倡導者、維護者。
從《人類和諧宣言》再到《世界女性尼山共識》……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并非空談理想,而是致力于凝聚具體的行動共識。梳理歷屆論壇成果可見,論壇在推動教育合作、文化遺產保護、生態倫理實踐等方面,都提出了有價值的倡議與合作項目。
儒家思想的現代注釋
本屆論壇下設六個分議題,從人工智能倫理到家庭意義,從水文化到全球現代化,儒家智慧與當代議題深度碰撞。
來自全球12個國家的60位專家學者圍繞“水文化與全球現代化”的主題,共同探討應對全球水危機的文明智慧,發布《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水文化論壇倡議》,提出以儒家“求同存異”的哲學智慧,將謙和節制的水倫理轉化為全球治水原則。
就老齡化現象,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楊朝明指出,當代社會價值多元,要抓到解決養老問題的根本,需要回歸本源,在傳統文化中思考家庭的意義和社會的發展,理解家道、孝道和仁道的基本問題。
儒家思想用2500多年的時間將仁、義、禮、智、信等諸多元素,鐫刻在廣袤神州樓閣宅院的門聯匾額上,約定在家訓族規鄉風民俗中,凝成古代君子品格,塑成中華民族的性格。
尼山作為論壇永久舉辦地,其所在城市孔孟之鄉——濟寧的變化最具說服力。在文化“兩創”的抓手下,濟寧通過“八個融入”將圣賢智慧深植民心,儒家倡導的“溫良恭儉讓”正轉化為百姓日常生活的自覺實踐。
從法國巴黎的山東漢畫像石拓片展,到海外尼山書屋,齊魯文化以豐富載體搭建起多元文明交流的橋梁。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常態化舉辦,讓濟寧曲阜成為世界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也讓山東融入全球文化交流大格局。
儒家智慧的全球回響
兩千五百年來,儒學的光芒穿透歷史,對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的孔子”越來越成為“世界的孔子”。
歷史上,儒家思想遠播朝鮮半島、日本及東南亞;約400年前,《論語》等儒家經典就有法文、德文、英文、拉丁文等譯本出現在歐洲,影響了孟德斯鳩、伏爾泰等西方思想家。
儒家思想早已超越地域界限,成為人類共同財富。截至2024年10月31日,499所孔子學院和764個孔子課堂散布在161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文明交流的重要橋梁。
肯尼亞肯雅塔大學孔子學院肯方院長奧維尼奧·薩洛梅·尼亞姆布拉分享了一個生活細節:每次回家,他都會先問母親想吃什么,然后才系上圍裙走進廚房。這個簡單舉動背后是“孝”的生動體現。
在非洲,“烏班圖”精神與儒家的“仁愛”相互映照,形成跨文明的倫理共鳴。這種文化共鳴,推動著非洲學生去孔子學院尋找東方智慧。
面對國際關系領域的問題,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史蒂夫·富勒將“禮”上升至全球治理高度。他以《巴黎協定》執行為例說明,若各國以“禮”的約束真誠履約,簽字儀式便成為共擔責任的文明紐帶。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人類社會已經結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儒家思想在跨文明對話中展現出超強的包容性,其“和而不同”理念為化解文明沖突提供哲學范式,而公平、博愛、和諧的價值觀被探討為人類可能的“普世價值”。
在美美與共的文明星空中,源于孔子思想那輪不落的春秋月華,與其他文明攜手照亮人類通往命運共同體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