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6月17日訊(記者 劉文瓊)宮腔粘連是指各種因素導致子宮內膜基底層損傷,進而引發宮腔部分或全部閉塞的病癥,可直接導致月經量減少、不孕及復發性流產。6月12日,煙臺毓璜頂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以“多次胎停,宮腔粘連如何處理?”為主題開展公益直播,副主任醫師何順之圍繞宮腔粘連的發病機制、診療策略等方面進行深度科普,為守護女性健康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儲備。

直播中,何順之通過對比圖直觀解釋:“粘連的宮腔因纖維瘢痕組織增生變得狹窄扭曲,像分隔宮腔的‘隔板’,直接影響胚胎著床環境。”這種損傷常見于進行過多次宮腔操作、有子宮內膜感染或結核病史的女性,甚至子宮血管栓塞、放療等也可能成為誘因。臨床數據顯示,人工流產術后宮腔粘連(IUA)發病率約為37.4%,而宮腔殘留反復刮宮者發病率更是高達40%。

精準診斷: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宮腔粘連了?
“月經量減少、反復胎停…… 當這些信號出現時,需警惕宮腔粘連。”何順之強調,癥狀是初步預警,但確診需要專業檢查。
目前,診斷宮腔粘連最好的方法便是宮腔鏡檢查。它能夠在直視下觀察宮腔形態特征,了解粘連的性質、部位、程度和范圍,同時還可進行治療,即粘連分離手術。相比之下,子宮輸卵管造影和宮腔聲學檢查雖有一定參考價值,但準確率較低。“二維超聲和磁共振對宮腔粘連的診斷價值有限,切勿僅憑普通B超排除病情。”何順之提醒道。
分型而治:對不同個體,宮腔粘連如何處理?
一、無生育需求:謹慎干預,避免過度治療
1.目前普遍認為沒有臨床癥狀并且沒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不需要手術治療。
2.雖然有月經量過少,但是沒有生育要求,而且沒有痛經或宮腔積血表現的患者也是不需要手術治療。
二、有生育需求:宮腔鏡手術聯合綜合管理
對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宮腔鏡下宮腔粘連分離術是首選方案。術中可放置宮內節育器或球囊,阻隔創面接觸以減少再次粘連,術后配合雌激素治療促進內膜修復。
粘連分離后再次粘連是治療的一大難題。研究表明,對于輕中度的宮腔粘連分離術后再粘率為30%,重度則高達62.5%。何順之建議,宮腔粘連分離術后進行二次宮腔鏡檢查評估子宮內膜修復情況以及宮腔形態,能夠為受孕以及后續輔助治療提供重要依據。
此次直播,讓更多女性了解到宮腔粘連的診斷方法與治療過程,科學認知、精準診斷、規范治療,才能為孕育之路掃清“粘連”障礙。煙臺毓璜頂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將持續開展系列科普活動,為更多家庭提供專業生育指導。
掃碼觀看直播回放
